第19集:德国战败协约国胜利中方将出席巴黎和会
邵飘萍的问题一经提出,学生和在座的学者都纷纷议论起来。陈俊达站起来认为成为合格记者最重要的是要博学,更要依托北大这样的名校才能学贯古今。邓中夏对他的看大不置可否,但陈俊达认为现如今中国充斥着太多滥竽充数的小报记者,只有上大学受最好的教育才是正道。毛泽东思考后举手发言,他也并不认同唯学历论的看法,他认为记者最基本的是要有实事求是的操守和品行。但陈俊达对于毛泽东只是助教而非正式会员的身份十分鄙夷,这可引起了在座学生甚至是教授的不满。毛泽东二十八画生的名头邵飘萍也有耳闻,他当场邀请毛泽东到报社的编辑部参观。
毛泽东来到《京报》编辑部,邵飘萍热情地招待他并同他展开亲切地交谈。问起最近读的书和信奉的思想,毛泽东坦言自己来到北京就是博采众家之长的,只是对无政府主义有些兴趣。邵飘萍建议毛泽东对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多多了解,还拿了些有关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书籍和资料给毛泽东阅读,并嘱咐他要紧跟时代的潮流,这也成为毛泽东日后印象最深的一个经历。
蔡元培在半夜接到汪大燮的电话,得知德国战败蔡元培并未像汪大燮一般高兴,他不认为这样的战胜国有什么值得高兴。但他也明白汪大燮说要庆贺的意思,他说着感谢提点的话缓缓放下电话。1918年协约国战胜同盟国,中国也成为了战胜国,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纷纷发表了庆贺文章,也借此将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进行了推广。北大为此召开集会,并提出驱逐强权,迎接光明的口号,整个中国都在为这一胜利而沸腾。蔡元培深感李大钊演讲鼓舞人心的力量,提议要他兼做北大的教授,还要借着欧战胜利的东风动员全体北大师生力量,将中华文化的星星之火趁势烧起来。
另一边,林纾也十分兴奋,他想要借着这股胜利之风将蔡元培、陈独秀等人接受道德的审判。黄侃洋洋自得的拿出为《国故》报刊撰写的文章,想要对陈独秀、胡适等人数典忘祖的行径进行围剿。刘师培淡淡地提醒他,大家都是一个学府中共事的同仁,这样撕破脸实在不合适,况且这《国故》报刊的经费还是陈独秀批准发放的。林纾对此却嗤之以鼻,他说道北大很快就会取消学长制,据他所知新文化的阵营已经开始分化,张丰载也赶紧附和着将李大钊和胡适对是否谈论政治时事存在不同观点的事情抖了出来。听着张长礼说着要弹劾蔡元培的话,一旁默不作声地辜鸿铭当即表示绝不做诋毁蔡元培的事情,随后和刘师培纷纷起身告辞。如此看来,这守旧派自己的团体也不见得多齐心,可林纾依旧誓要同新文化战斗到底。
北大校务会上,理科学长夏元瑮对于北大兴办报刊的举动也十分赞赏,通过在校内举办正规社团,学生们对各个学说观点的讨论也越发积极,但文科学院创办的几种杂志观点各不相同,彼此吵的是不可开交。蔡元培却觉得这种百家争鸣的学术争论很有必要,这是让学生们开拓眼界的大好机会。北大的机制改革也即将提上日程,学长制也将要被取消。会后,蔡元培将陈独秀留下询问他的看法,陈独秀对取消学长制十分赞同,现在他正在全力筹办《每日评论》,在他的心中现实比历史更加重要。但因李大钊和胡适观念不同,他怕二人再起纷争,创刊的事情只好由自己多加用心,蔡元培不忍看他整日操劳,便建议他要让年轻人也多多帮忙,陈独秀也同意回去和李大钊商量看。
胡适夫妇来到陈独秀家做客,陈独秀和胡适谈起黄侃等人对《新青年》的围剿,胡适表示自己会马上发文进行驳斥。但对于陈独秀提出让胡适参与《每日评论》编辑的邀请,胡适却表示拒绝,他对于参与谈论政治时事还是存有异议,陈独秀知道他有自己的想法和坚持便也没有再行劝说,但脸上遗憾的表情却是藏匿不住。
中华民国外交总长路征祥召开记者会,将中国派往参加巴黎和会的代表团成员及此次行程等内容一一进行说明。中国想要借此机会谋求一种公平的待遇,此次中国输送了十几万劳工奔赴战场,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英国也在战前给予了中方相应的承诺,因此路征祥对此次参会的谈判结果保持十分乐观的态度。同时,中方代表团还准备了数条维护主权的提议,将在巴黎和会上针对这些提案进行谈判。
谁知,记者招待会刚刚结束大总统的训话就来到,迫于美国政府的施压,大总统不得已同意由王正廷担任南方代表团一同出席巴黎和会。一个国家竟要派出南北两个政府的代表团,这让路征祥是又忧心又气愤,处处都要看外国人脸色,那中国还谈什么外交,他愤怒地要求立即同汪大燮通话。
对于巴黎和会陈独秀和胡适抱有一种乐观态度,但李大钊却对于美英法三国是否同中国站在同一战壕抱持怀疑态度。陈独秀对威尔逊提出的观点很认同,并觉得他是一个君子,若能实现他的理论那么公理必定会战胜强权。
好运家分集剧情介绍(1-40集)大结局
白夜破晓分集剧情介绍(1-30集)大结局
夺金分集剧情介绍(1-46集)大结局
海上繁花分集剧情介绍(1-45集)大结局
我要逆风去分集剧情介绍(1-40集)大结局
女神降临分集剧情介绍(1-16集)大结局